个案一:聪明活泼的小军四年级开始就不愿意参加任何集体活动,连说话也变得结结巴巴起来,最近还出现了爱挤眉弄眼的怪毛病,这毛病每到围棋比赛或考试时就加重,着急的父母带他到处看医生,吃了许多药都不见好转。
个案二:小女孩花花学习成绩不错,但对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比较冷漠,班级或学校举办活动如体育比赛或者竞选演讲等,她总像是局外人,老是说“无所谓”。小小年纪就看得这么透,过早地失去了儿童天真活泼的童心,她的爸爸妈妈为此有些担忧。
在情商训练营里,我们从孩子无记名形式投向“烦恼盒”的纸条中,找到了答案。
小军写到,过去他参加围棋比赛曾多次获奖,每次父母总是喜笑颜开,给他各种奖励,周围的人也称他为神童。可当他进入中级班第一次比赛没有获得名次后,爸爸挥手就是一巴掌,训斥他:“太让我们失望了,看你这个样子就知道没出息!” 为此他十分伤心,害怕参加任何比赛或考试,就是为了避免再次失败。
花花也是如此,三年级时参加班干部竞选失利后,同学们七嘴八舌“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嘲讽,让她从此关上了竞争的心门。
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不及时给予疏导和鼓励,提高抗挫能力,轻则表现为孩子一遇困难和问题就灰心丧气,并采用各种方式来寻求逃避。重则会使孩子失去前进动力和希望,从此一蹶不振,为孩子今后的人生旅途设置了障碍。
为啥孩子不敢面对挫折?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人为自我实现而不息奋斗,当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熏陶中形成了“我是第一,我是中心”的心态。面对各种竞争,人人都想争第一,谁都希望自己是最优秀的,但事实很难如愿,更何况谁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样样完美,因此如今害怕挫折而选择逃避的孩子越来越多。
有时孩子出现的问题并不严重,而是错误认知放大了它的效应,也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如有些孩子性格软弱、缺少挫折经验,或者是对挫折情境的敏感度太高,特别善于联想到可怕的后果,因此一点不顺心的事或是某次小小的考试失利,都会使他的负面想法滚出雪球效应来。
有些是家长平时过度地宠爱孩子,一味地迁就孩子,导致他们变得任性、脆弱,经不起任何挫折。
还有的是家长对孩子过于苛求,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味地要求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孩子遇到挫折,家长不是耐心帮他找原因,分析对策,而是训斥打骂,这也是导致孩子不敢面对挫折的原因之一。
有些家长虽然也懂得孩子需要一定的挫折教育,但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把斥责、罚站、不给吃饭,与孩子对着干,让孩子服输,甚至把打骂都当成挫折教育,这种方式往往给孩子心灵带来更大的伤害。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挫折教育?
首先,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性格施教。看孩子的性格是外向型、内向型,还是抑郁型。外向型可直言不讳,内向型要旁敲侧击,抑郁型则要讲求策略。
平时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情景和困难,如家长可有意离家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给成绩优秀的孩子出几道难题,让其尝试失败的滋味,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多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决策,让他去买菜或其他日常用品,遇到问题让他自己解决,伪劣商品让孩子去退换,家里与物业和邻里发生一些小矛盾小问题,不妨让孩子去交涉等等;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最好不要全部答应,根据孩子年龄及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条件限制,让孩子体验受挫而又能努力奋起的心理过程 。
对挫折的认知是挫折教育中的关键,因此面对沮丧痛苦中的孩子,父母在理解体谅孩子的基础上,要耐心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让他认识到,人生的许多事情未必都能如愿,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由于青少年儿童正在成长发展中,心理尚不成熟,最好是在培养孩子和谐的人际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让孩子遇到挫折时,有可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至于感到无助。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教育者有意设计各种特殊情境中,对孩子进行集中“训练”,从而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和希望,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挫折是人一生都不可回避的问题,既然谁也没有办法躲开它,那就只有勇敢地面对它。
事实证明,一个人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强,他成功的机会就会有多大。
为了孩子在激烈竞争中能够坚强地拼博,让孩子人生之路走得相对顺畅一些,请不妨给您的孩子添加这样的一些“精神补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