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5466.com www.clrsit.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专家支招
专题集锦
 
当前位置:365466.com >> 荆州妇女网 >> 巾帼风采 >> 内容阅读
 
美丽的村妇 金子的心灵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1日 00:10:00 来源: 阅读次数:8842】
 

    在湖北监利人民大垸农场友谊分场三队的田间地头,人们经常看见一个40多岁的弱女子手持农具辛勤劳作的身影。她在丈夫病逝后,对家庭不离不弃,侍奉公公二十八年如一日。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柔弱的双肩承担整个家庭的重任,把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经营得和和美美,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更是鲜为人知┄┄

    丈夫病逝,好儿媳用真心挽留住公公

    今年48岁的石秀琴是河南省睢县人,1963年她出生在一个姊妹多、家境十分贫寒的普通农民家庭。她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很有孝心的姑娘,她的这种与人为善的品质常受到邻居们的赞赏。

    1983年石秀琴已成长为一个婷婷玉立的大姑娘,后经人介绍,与湖北监利人民大垸农场友谊分场三队的杜广生喜结连理。当时,杜广生的父亲杜克书老人一直和他在一起生活。婚后她除了照顾公公的生活,和丈夫相敬如宾,勤俭持家,一家人生活俭朴,和和美美。

    杜克书老人育有两儿一女,妻子在30多岁时,一次到河里洗衣服不慎落入水中,从此在也没有起来。他又当爹又当娘,好不容易拉扯大三个孩子,分别给他们成了家。大儿子杜广叶现在武汉工作,平时很少回来,只有在逢年过节偶尔回来一趟。女儿杜广花就嫁在本生产队,她身体也不是很好,现在家中带孙子,既当奶奶又当保姆,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在农村生活惯了的杜克书老人打大儿子成家之后,就一直和小儿子杜广生一块生活。有儿媳石秀琴的精心照料,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十分幸福,他逢人就夸:自已不知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娶了这么好的儿媳妇!

    随着儿子杜磊和女儿杜娟的相继出世,给这个原本清贫的家庭增加了许多快乐。石秀琴夫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承包的20亩耕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在艰苦的劳动中收获了甜蜜,增进了夫妻感情。小俩口的相敬如宾,勤俭持家,孝敬老人一时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1年8月,身强力壮的杜广生身有不适,经常拉肚子,身体也消瘦了许多。在石秀琴的催促下,她陪同丈夫到市人民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说杜广生患的是晚期结肠癌。这个结果犹如睛天霹雳,她一听就蒙了,一时间觉得天都要塌下来!她抓住医生的胳膊哭着说:“医生,你一定要救救我丈夫,他还有近80岁的老父亲要赡养,还有一双未成年的儿女要抚养呢!”医生同情地说:“目前他的病情,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但手术费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从医生那出来后,石秀琴强装笑脸地对丈夫说:“你肠胃不好,没有什么大碍,做个小手术就好了,我这就去办住院手续。”她一边安慰丈夫,一边偷偷地抹眼泪。看着妻子的背影,丈夫眼圈湿润了:多好媳妇啊,我一定要振作起来,不能因我的病情而影响她的情绪,我还要和她到白头呢!

    面对丈夫的病情,石秀琴默默地选择了承担。从此她担负起了一个农村家庭的全部重担,既要照顾丈夫治病,又要承担20亩棉田的所有农活。她两点一线在家和医院之间奔波,其中的艰辛和苦难更是鲜为人知。在几次的放化疗中,丈夫也许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为了不让妻子伤心,他总是强装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给丈夫治病的两年时间,先后共花去她东挪西借来的医药费4万余元。2003年,不满四十年的杜广生带着对家人的愧疚和对妻子的无限眷恋撒手人寰了。那年,儿子杜磊和女儿杜娟都还在上中学。丈夫的离世,给杜家很大的打击,父亲杜克书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的精神支柱倒了;做为妻子的石秀琴,不仅丈夫没了,还背上了为丈夫治病所欠下的两三万元月的债务。看着公公在痛失儿子之后的悲痛欲绝,再看看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她欲哭无泪,心想丈夫一定不希望看到自己这样消沉下去,她要化悲痛为力量,暗暗发誓:我要振作起来,一定要让老人走出失子之痛的阴影,要让老人生活快乐起来,替丈夫尽孝道,以了确丈夫的心愿。

    在儿子走后不久,公公杜克书看到儿媳石秀琴整天忙里忙外的,一会儿也不得闲,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有一次,石秀琴干了一天农活回来,天已黑透,她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厨房开始做晚饭,待她做好、吃完晚饭已是深夜11点多了。看着日渐消瘦的儿媳妇,他爱莫能助,一点忙也帮不上,便心痛地对石秀琴说:“闺女呀,广生不在了,这个家的里里外外全靠你一个人,既要负担儿女上学,还要照顾我这个不中用的残废,挺不容易的,我看我还是搬出去住,也许能减轻点你的负担。”石秀琴听后,忙说:“爸,您老和我们在一起生活了这些年,不是一直都很好吗?现在广生不在了,就让我来替他尽孝道吧!您若是搬出去另起炉灶,广生若是在天之灵他也不会让您这样做的,您还是断了这种念头吧!”听了儿媳妇的一番质朴之言,固执的杜老人流下了苦涩的泪水┄┄

    勤俭持家,只身为残缺家庭擎起一片蓝天

    为了还债,石秀琴每天勤扒苦做,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在承包的20亩耕地上辛勤地劳作。从打制棉花营养钵、播种、移栽到田间除草、打药、中耕、施肥以及棉花的采摘等一系列的田间理措施,她都做得信手拈来,比起很多青壮年男劳力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她的精心管理下,她耕种的棉花每年的长势、产出在全队来说都是名列前矛的。

    在丈夫病逝后的这六七年里,石秀琴没有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裳和一件家用电器。为了省钱,她总是捡女儿穿剩下的衣服,吃的是自家菜园种的蔬菜、腌制的咸菜。她对自己十分吝啬,但对公公和儿女却很大方。只要是儿女学习上所需的,就是去借钱也从未让孩子们失望过;她每年都要给公公添置一些时令的衣服,这令公公很是感动。平时即使偶尔买些荤菜改善生活,也总是让着公公和孩子们吃。为了让公公打发一些寂寞的时光,她在手里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为公公买了一台十四英寸的彩电。她的孝心再次让公公感动得老泪纵横┄┄

    有些农活,别说一个妇女干着吃力,就是一个壮实的男劳动力也感到费劲。在棉田的施肥中,为了把握时机,抢时间施肥,石秀琴忙不过来的时候,有时也请些帮工,她宁愿花钱雇工,也不愿让公公帮忙,因为她知道公公年世已高,身体又不好,万一有什么闪失,那可是得不偿失。可是公公他是一心想着要去帮忙,以减轻儿媳妇的负担。这样一来,公公和儿媳就开始了心里战,公公插手帮忙的行动遭到了儿媳妇的阻止。公公心痛儿媳妇,但又爱莫能助,常对她发些无名之火。这时的石秀琴,气得眼泪之流,但她从不与公公争执什么,总是顺从着他。有时气得难以承受的时候,她会选择到一边独自一个人待会,待公公的火气降下来后,她再劝说公公,直到公公气消火散时为止。

    2005年女儿杜娟高中毕业后在武汉打工,后来嫁到武汉安了家,她的婆婆知道儿媳妇的家境后,对石秀琴更多的是敬佩,她对石秀琴说:“娟娟是个懂事的好姑娘,感谢你给我们家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儿媳妇。”儿子杜磊也于去年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母亲石秀琴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了他们姊妹俩,一双懂事的儿女在逢年过节时回家,争着给爷爷揉肩、捶背、讲生活中的趣事,争着给老人送吃的,每次都让老人感动得泪流满面。石秀琴对公公的孝心也深深感染了丈夫的哥嫂和她周围的邻居们,成为全队评判好媳妇的一个标杆,构建新农村和谐家庭的一面旗帜。

    随着儿女们的长大成人,石秀琴苦心经营的这个家在她的奉献和包容下逐渐好转,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属于她的幸福,如今她不仅还清了为丈夫治病所欠下的债务,还略有积蓄。

    情同父女,她要将孝心进行到底

    在相濡以沫的丈夫离世之后,有人劝石秀琴外出打工,她有了这个想法后,委婉对公公说:“我不在的时候,您要照顾好自己。您身体不好,不能动了,我还回来侍候您。”公公对她说:“你去吧,我不能动了,你也不必回来照顾我,到时我用一根绳就自己了结了。”听了公公的话,看到他那张痛苦无助的脸,想想自己一双还未成年的儿女,她泪如泉涌。经过一番的思想斗争之后,她决定在家抚养儿女成人,照顾好公公。她一切从简,一年四季,寒暑往来,单衣棉衣,床单被褥,石秀琴都为公公拆洗干净,叠放整齐。为了让老人快乐起来,她常在空闲时陪老人说说话,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谈及一些老年人健身保健的常识,鼓励他扬起生活的风帆,快乐健康地生活就是对儿女最大的安慰。

    杜克书老人患有心脏病、胃病、腰脊劳损等多种疾病。有一次,老人在凌晨一点钟的时候因胃病发作,痛得整个身子蜷缩在一起,床单上吐得到处都是脏物。石秀琴听到老人痛苦地呻吟声,急忙起床去看睡在隔壁房间的公公,她心痛地说:“您哪不舒服,跟我说,我去叫医生,您可别硬撑呀!”说完,她就匆忙到两里地外的分场卫生所去请医生了。医生来后,查看病情并开据了药方,待公公疼痛减轻后,石秀琴又忙着给老人擦洗,换上干净的床单,坐在公公的床头侍候他只到天明。有时老人腰痛,她总是给老人按摩并贴上膏药。老人心里烦恼时也常无故地向儿媳发脾气,但石秀琴总是和颜细语地给他做耐心的解释,直到他心情舒畅为止。公公年老多病,在老人发病时,她总是在第一时间内为他请医生、买药,为老人端汤送水,现在有石秀琴无微不至的照料,杜克书活得有滋有味,虽然80岁了,仍然精神矍烁,容光焕发。他常说:“儿媳秀琴胜过我自己养的亲生儿女啊”。那久违的幸福的笑靥常挂在他的脸上。

    石秀琴,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用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家庭成员的不足,用孝心敬奉长辈,用爱心呵护晚辈,把一个清贫残缺的家勉强经营得和和美美。雷锋同志曾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石秀琴用二十多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

 
上一篇:生命无畏 大爱无言
下一篇:微型创业奖 全省独一人
 
 
 
鄂ICP备12011436号-1   copyright @2010-2011 荆州妇女网 网址:www.clrsit.com Email:jingzhoushi@hbwomen.org.cn 主办单位:3654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