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5466.com www.clrsit.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专家支招
专题集锦
 
当前位置:365466.com >> 荆州妇女网 >> 资料中心 >> 调查思考 >> 内容阅读
 
石家庄市裕华区关爱流动儿童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0日 16:07:47 来源: 阅读次数:8842】
 

   流动人口是一个弱势群体,没有固定的职业,大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体贴自己孩子。流动儿童正处于成长、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其心里素质、生命安全、健康成长问题一直困扰着家长、学校和社会,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流动儿童的现状

  全国流动儿童规模呈逐年大幅增长趋势。根据《中国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一个亿,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达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41.37%,且有增长趋势。方村镇方村小学有70%为流动儿童。

  二、存在问题

  1、心里素质。外来务工人员大批涌进,来之贫困乡村的孩子跟随父母也来到陌生的城市,他们很难融入正常的城市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环境的不适。初到城市,他们对城市的繁华和喧闹颇感新鲜好奇。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每想起在老家时那种无忧无虑、天地之间唯我独尊的轻狂、和玩伴们上树、爬墙、掏鸟蛋、下河洗澡、捉鱼,玩的天昏地暗、不亦乐乎的场面,心里总是兴奋不已。在城里,除了鳞次栉比高楼大厦、堵塞交通的车水马龙,连一个尽情可玩、撒风的去处也没有,更不用说有可交流、可要好的玩伴了,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拘泥了儿童爱玩的天性,抑制了流动儿童的性格健康成长,还会产生自卑。二是语言不通。从农村到城市,流动儿童从行为到内心都要经历一个调试过程,有的方言重,交流起来困难,老师渐渐疏于管理,同学们也渐行渐远,有的甚至遭到同学们的讥笑和挖苦,心里有话无人倾诉,甚至不敢在同学面前表达自己,孤独自闭。三是缺少家庭的温暖。流动儿童家长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比较差,工作不稳定,收入不均衡,每天忙于生计、养家糊口,缺少对子女的关爱和照顾,缺乏精神上鼓励和安慰,导致流动儿童缺乏自信。相对来说,流动儿童缺少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注。

  2、生命安全。据统计,我国不满14岁未成年人意外死亡已占这一年龄死亡人数的第一位,在受害者中,流动儿童占50%以上。火灾、车祸和溺毙成排名前三的流动儿童三大杀手。在城里,左邻右舍不像农村那样关系密切,而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也只照顾到户籍人口,加上生活环境复杂、父母无暇顾及和许多学校安全教育缺失等问题,导致城乡流动儿童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流动儿童家庭租住房屋小,但是容量很大,住满衣食住行、五味杂陈,居住安全提不上日程,容易发生火灾。前几天,在小区附近的便道上发生这样一幕:一对农民工夫妇将装满水果的微型货车停在某小区门口,拉开车门,做起了生意,而他们的一对大约四五岁的女儿则处于无人看管状态,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追逐嬉戏。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调查发现:流动儿童不仅面对的是交通安全问题,还面临着低龄容易被拐卖、女童容易受到性侵犯等。暑假期间,流动儿童处于散放状态,拘泥很久的心情需要释放,容易玩水出格,产生严重的溺毙事件。此外,流动儿童的食品安全问题淡薄,经常饥一顿、饱一顿,食品安全问题重重。

  3、健康成长。流动儿童是流动人口的特殊群体,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帮助。他们的教育普遍存在“假期无人照料、安全事故多发、学业辅导缺失”等问题。表现在一是理想信念缺失。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更没有努力学习为将来回报社会的信念,他们认为“打工是为了赚钱,读书也是为了赚钱”。二是性情发展出现缺憾。内心孤独,极度渴望父母的呵护与得不到呵护的矛盾。三是违法行为趣多。自控能力差,容易沾染不良习性,品行极易出现偏差,如痴迷网络、打架斗殴等。

  三、建议与探索

  流动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几年以后,他们将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部分流动儿童出生在城里,他们长期在城市中生活、学习,已经成为事实上“城里人”,他们没有父辈的“恋乡情结”,甚至语言、文化习俗都不通了。能否有效地解决流动儿童问题,将对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非常有必要高度关注和解决流动儿童问题。

  1、保障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一是建立儿童档案。对流动儿童基本资料、父母工作情况、家庭住址、周边环境、爱好兴趣进行搜集整理,做好记录。二是创造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每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密切关注流动儿童的学习状况,及时和家长做好沟通,形成学校和家长齐抓共管的一种状态,把握流动儿童的心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安全常识教育。是在学校教育活动中,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流动儿童思想道德、文明礼貌和法律法规等教育,强化儿童自立、自强、自尊意识,增强守法观念。此外还要增强交通安全和青春期知识教育。四是多采取激励手段。多采取激励表扬手段,调动流动儿童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特长,锻炼他们的能力,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五是引导家长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学校加强管理和监护工作,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邀请有经验教师、家长、专家对流动儿童家长定期授课,引导他们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孩子做好表率。

  2、加强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首先,家长要改变育人观念。对孩子的思想、行为习惯正面引导,以自己的在外打工受人歧视以及胜任不了工作给孩子现身说法,教育孩子读书不一定能让你赚钱,但至少会让你知道如何才能活出个人样。其次,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多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第三,要经常鼓励孩子。家长要对孩子的表现给予适当的鼓励,培养儿童自信心,让孩子感觉被重视,促其健康成长。

  3、注重和社会各界相结合。一是注重和媒体结合。各新闻单位要加强宣传,特别要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务工家长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二是注重与学校联合。社区和学校是流动儿童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儿童档案的“特别儿童”对号入座,切实关注起来,配合学校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三是注重与家长联合。社区、村委会要经常开展一些趣味性、成长性的亲子活动,引导流动儿童和家长广泛参与,寓教于乐,加强亲子关系。我镇社区举办一些亲子趣味运动会、幼儿园举办幼儿亲子小制作展示等等,来加强流动儿童亲子间的协调、配合,对表现好的家长进行表彰奖励。帮助一些家长学习一些教育理念,学会用现代化教育方法来教育子女。四是注重与大学生联合。组织科技大学的大学生进村、社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流动儿童和大哥哥、姐姐们在一起学会沟通,培养相互间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建立自信。五注重与社会志愿者联合。针对流动儿童“假期无人照料、安全事故多发、学业辅导缺失”等问题,社区妇联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等担任辅导老师,在社区里开展了“四点半”课堂、“暑期快乐课堂”等,除了作业辅导、常规教育以及兴趣培养外,还结合志愿者的优势,特别设置了心理健康课,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娱乐空间。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假期生活,也切实解决流动儿童父母的后顾之忧。

  流动大军是城市建设的主力,流动儿童是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只要学校创造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缓解流动儿童的心里压力;家长增强责任心,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孩子做好表率;基层组织与学校、家长联合起来,做好流动儿童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关注流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必然使每个流动儿童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浅谈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妇女工作
下一篇:沈阳市沈北新区妇联关于加强妇女就业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鄂ICP备12011436号-1   copyright @2010-2011 荆州妇女网 网址:www.clrsit.com Email:jingzhoushi@hbwomen.org.cn 主办单位:3654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