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5466.com www.clrsit.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专家支招
专题集锦
 
当前位置:365466.com >> 荆州妇女网 >> 资料中心 >> 调查思考 >> 内容阅读
 
荆州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8日 09:06:03 来源: 阅读次数:8842】
 

    2015年3-4月,荆州市儿童心理研究协会、荆州市妇联在荆州市邱市小学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采用图排心理分析和家画心理分析,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参加此次活动的留守儿童共有26人,男生11人,女生15人,年龄为10岁及10岁左右。调查时间是2015年6月1日。

    一、留守儿童心理积极性的表现

    (一)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表现

    1、留守儿童存在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表现在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和人生意志几个方面:第一,在人生态度上,无论贫富、贵贱、宠辱,无论多少误解、委屈、冤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保持阳光心理、灿烂心态,容事、容物、容人;第二,在人生追求上,无论顺逆、高下、起落、远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守初衷、恒守志向;第三,在人生意志上,无论多少艰难困苦、多少挫折磨难、多少急流险滩,也无论财富多少、成就丰欠,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不气馁、不放弃,向上之步不停,向上之作不止,向上之志不坠,向上之求不减。

    2、留守儿童表现欲比较强。表现欲是儿童的一种情感因素,儿童越是高兴,表现欲就越是强烈。孩子在日常学习中,不管看到了什么新的事物,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让人知道,以获得别人的评析、赞赏,求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表现欲”是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萌发而产生的,且会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而发展。为了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表现欲,不可无视或压抑孩子的表现欲。让孩子在不断的自我表现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学生的表现欲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科教学的参与意识。一个教师不能对学生在教学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望给予正确对待和引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那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丧失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有利发展。所以,应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通过表现欲的实现,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能力。  

    3、留守儿童好奇心比较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心就是人们希望自己能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满足心态。好奇心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个体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个体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个体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来的观察、提问、操作、选择性坚持、积极情绪等有助于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好奇心对孩子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好奇心与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创造性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类最初的好奇心来自于婴儿的探究反射。观察发现,婴儿一旦发现新奇事物,就会用手触摸,用舌头品尝。到了幼儿期,好奇心更加强烈和明显,他们通过感官、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最初是情景性的,如果受到鼓励与强化,就会变成认知与情感的结合。

    (二)留守儿童图排作品中出现很多积极的主题

    在图排心理游戏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作品中出现一些比较多的积极的主题,积极的主题反映儿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也反映着来访者内在的积极变化,它有利于人格的整合和自性化。

    1、英雄原型

    它是男女性共有的已觉醒的自我。英雄原型有着许多共同的优点和性格特征,如强壮、勇敢、美丽、善良、忠诚或智慧,而且还常常具有一种特殊的优点或技能,在其冒险历程中起帮助作用,如懂得另一种语言,而且往往是各种各样动物的语言。无意识中英雄原型往往是一个积极的原型体现。

    2、上帝原型

    人们普遍认为上帝是万能的,会令人感到非常慈爱、无比安全。上帝能主宰一切,有无穷无尽的威力,是至高无上的。因而在面对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威时,个体会感到恐惧,但不是对阴险、邪恶的恐惧,而是被上帝原型的强大力量所折服。他以极无情的方式惩恶,而给予善良者以使命,正所谓“天降大任”,这是上帝原型无情的背后所蕴藏的对人的关切。

    3、祖国的主题

    祖国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崇拜、爱惜和捍卫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人们对祖国的感情包括了对国家主权,大好河山,灿烂文化以及骨肉同胞的感情。在我们的心中,祖国就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在我们的生命里,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一刻也离不开自己的祖国,因为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每个人的一切,就没有我们生命的意义。

    4、母亲的主题

    我们常把母亲概念化为对家庭事务的一般照料,对家庭这个系统内部的情绪和亲密机能进行协调。相应于父亲主外的功能,母亲的作用就是主内,负责抚养孩子。母亲象征着慈爱、宽容、理解和支持。母亲是一道攻不破的心灵之墙,母亲如同一间温暖的小屋,她给我们遮风避雨,在人生之路中,不断增强着自己的体魄,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塑造着自己向上的个性,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精神动力。

    5、倾诉的主题

    倾诉是指把内心的秘密告诉别人以取得帮助和维持心理平衡的行为。保守个人秘密会导致压抑,弗洛伊德以及其他许多心理治疗家认为倾诉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核心。倾诉可以减少心理和生理问题的发生,不倾诉是很痛苦的,因为它需要用很多认知信息去掩盖它。越是努力地去掩盖内心的秘密,与抑郁有关的心理和生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不倾诉的倾向和焦虑、抑郁以及身体的不适相关;倾诉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人们对别人倾诉了心中的秘密,那么他会得到一些如何看待这些秘密的启发,并因此而提高他们把握生活的能力,人们重新思考后会认为原来所谓的痛苦经历并不可怕,而是可以理解的。守秘者往往有一种对问题的歪曲看法,而一旦这种歪曲看法因别人的启发而主动加以纠正,则会从中受益,倾诉不仅会使倾诉者加深对秘密之事的理解而获得认知上的益处,而且还能减少自责等消极情绪的困扰。

    6、榜样的主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指引人生方向,探索奋斗轨迹。生活中不乏各种光辉的形象,时刻鞭策着人要努力奋斗,追求理想。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命运在追求中改变,思想在追求中升华。有了榜样,就如找到了自己的行为准则。从榜样中,学会了待人,学会了接物,学会了如何去奋斗,学会了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有了榜样,就如找到了一面明镜,明镜里反射出许多自身的问题。教育提醒着人克服困难,摒除杂念,努力学习,修身养性,认真工作。有了榜样,就如找到人生的目标,目标就在眼前,它永远激励我们不懈奋斗,勇于拼搏,排除万难。

    7、爱心的主题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是孤独无依的人获得了心灵的慰藉。爱心可以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梵高曾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左拉也曾说:“爱是不会老的,它留着的是永恒的火焰与不灭的光辉,世界的存在,就以它为养料。”爱心是人心理健康的营养剂。

    8、智慧老人

    它是原始智慧和直觉智慧的形象化。在自我整合、自性实现过程中,智慧老人使我们获得解决所遇到问题和困惑所需的知识和判断力。智慧老人一方面代表着人类已有的智慧,一方面展示我们所期望的更为深刻的知识。智慧老人留给人们的典型印象是强大无比、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作品中出现智慧老人原型,可能反映了来访者面临着一种难于决定的窘境,或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或应对着一个危机,渴望智慧老人授予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9、蜕变的主题

    蜕变是指人、物或者事情发生质的改变。浴火重生,经过锻造打磨历练,走向成功的过程,称之为蜕变。比喻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且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比关系。蝴蝶象征自由、美丽和蜕变。蝴蝶从一个丑陋的毛虫转变成美丽的小精灵,这是最引人注目的转变。蝴蝶是蜕变的主题。

    10、旅行的主题

    旅行是不满足当前的生活而希望到外部寻找新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快乐的过程。在人生这一过程中,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但过程的内涵却千差万别,这也正是人与人不同之处。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可能需要依赖于父母的保护、凭借外来的帮助,可能自己一人去探索,也可能需要与他人相伴而行,甚至需要一个向导。有时走马观花,有时又在一个处所流连忘返、驻足不前。在这一生命旅程中,个体需要坚持维护那些适合于、有利于这个过程的有利因素、优势,克服可能成为阻碍自己前进的羁绊。 作品中旅行事件可以说是自性实现过程的写照,是人生旅程的一个片断,是努力探索、试图找到所需要的东西,以使自己进入均衡状态的象征。旅行的目的地、凭借的工具、需要克服的困难以及当前的位置都是对自己人生奋斗历程的描述。旅行是心理进步的表现,海洋旅行还有探索无意识的意思。

    11、和平的主题

    和平就是用和解的方法、文明与协商方法来解决人与人、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和平的内核是倡导仁与善,尊重不同,倡导和而不同,推崇宽容、谅解,反对暴力,反对复仇。解决矛盾,提倡对话,了解不同的感受,共同寻求事件发生的真相与解决的途径。今天世界各国人民基本上认同非暴力的原则,认同仁爱的原则,相信爱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这就是和平力量的基础。联合国有一项重要政策,就是成立真相委员会,来让仇恨的双方面对面,用和平的方式,让双方感受对方的痛苦,确定和解策略。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一)留守儿童关注家庭,向往家庭温暖。缺乏家庭温暖的家庭,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间往往分居两地,缺少交流和交流技巧,或家庭成员虽然住在一起,但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交流,要么不说话,要么说话就语气伤人,说话的口吻总是带命令式的,说话的态度是居高临下的,说话的口气要不是负面消极的,要不就是尖酸刻薄的,说话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是批评式的,说话体现出来的心理距离有千里之遥;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往往争吵、不信任、挑剔、冷漠、缺乏爱和宽容。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亲情确缺失心理十分明显。在儿童的生活中,父母的角色是谁都取代不了的,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是无法用其他感情来替代的,那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关爱、体贴。因此,要培养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儿童创设与其父母交流的机会,增加交流的频次,指导交流的内容。

    (二)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指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或无力感。缺乏爱的孩子,就缺少人格健康发展的原动力;缺乏爱的孩子,会感到安全感缺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逐渐失去探索外部世界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养育者,这种依恋是在婴儿与父母或养育者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儿童要求的不仅是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更要求父母为孩子的心理安全提供保障。当儿童探索外部世界时,依恋会使他有一种安全感。当儿童的依恋对象存在时,儿童通常可以不理会父母同陌生人玩。但当他感受到危险时,则会立刻向父母或其他依恋对象求助,父母应对儿童的哭、笑、发声等信号敏感,并做出恰当的、积极的反应;要指导儿童的时候用热情的语气和温和的要求;在适当的时候用肯定的语气支持儿童的行为,这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长期的效应。

  仅仅满足儿童的物质需要是不够的。他们需要亲情,需要心理安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另一种情景。父母大发脾气,以惩罚恐吓儿童,大声斥责,把孩子推推拉拉,甚至施以体罚。有些父母认为,这样对儿童进行教育,是为了不把孩子惯坏。事实上,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和痛苦,并未达到应有的目的。此时,某些儿童所感觉的恐惧是失去父母之爱的恐惧。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被父母打了一顿的幼年儿童,还会抱着父母不放,此时他们可能纯粹是为了安全而寻求保护,而不是希望得到爱。

  儿童安全需要的另一种表现是,他们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序的世界。家庭内部发生争吵、打架、父母分居、离异或死亡,都可能使儿童感到特别恐惧。还有一种儿童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是,儿童被当作成人的替罪羊。老师和家长可能由于自己工作或个人情感受挫而积蓄了消极的情绪,他们可能无意识地将受挫感通过生理或心理的虐待施加给儿童。在生活中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父母在评判儿童行为时,常常没有固定的标准,父母的心情就是标准,致使儿童往往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因为往往他们没什么错事却也让父母或老师不高兴,甚至招来惩罚。

    (三)留守儿童存在不信任感。不信任心理表现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重,何谓自我牵连太重,就是总觉得其他什么事情都会与自己有关,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

    (四)留守儿童防御性比较强。防御性强就是防守抵御性强,多指被动型或做好准备的防守。这样的人心理和人格特点有:不信任,比较猜疑,缺乏安全感,内心比较封闭。其形成原因有:多与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关,如单亲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父母本身就比较缺乏安全感或比较偏执;小时候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比较自卑的人,等等。

    (五)留守儿童存在不自信心理。不自信心理是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己,抬高别人,影响了对自己正确、客观的判断,不能客观地、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不自信心理明显,则提示人存在自卑感。

   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留守儿童普遍陈述自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面对同学、邻里的时候产生一种不自信心理。部分留守儿童认为因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责之中。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然后接着犯错,始终处于“边犯错边后悔,接着再犯错”的状态中。一方面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关爱,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当留守儿童有心事时,似乎并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相反会向教师与同学强化自己是正常孩子的观念。

    (六)留守儿童存在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点。情绪冲动,它是一种短时间的、暴风骤雨般的、极度紧张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一股巨大的心理能量。具体讲,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紧张性。当一个人处于激情状态中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越来越高涨,身上就像着了火似的,难以控制。其二,暂时性。它像暴风雨一样,来得猛,去得也快。其三,爆发性。处在激情状态中的人,会竭尽全力地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充分释放自己的心理能量。其四,盲目性。人在激情状态下,其认识范围骤然缩小,分析能力下降,别人的劝告及过去的经验都被掩盖掉,因而常常不能正常地处理问题。

    (七)留守儿童烦恼心理。烦恼的来由也有很多方面,它可能是因为自己想做好的一件事没有做好,所以烦恼;也可能是感情上遇到挫折,导致脑子好乱,自然烦恼就来了;也可能是家庭原因,家人有点唠叨,东说西说,有些说的比较难听,又不能顶嘴,不知道怎么办而烦恼,等等。

    (八)留守儿童物质欲求比较强。对于儿童来说,那些太多太快得到物质需求满足,他们长大成人后难以应对人生的挫折。他们有一种扭曲的权力感,阻碍他们在工作单位和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对孩子放纵的家长实际上可能会使他们将来更易于焦虑和沮丧。斯坦福大学青少年中心主任威廉·戴蒙认为,溺爱的结果造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和只顾个人利益,而那只能危害精神健康。物质欲求强烈,投射其精神的贫乏状态。

    (九)留守儿童虚荣心比较强。虚荣心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满足自尊的一种心理状态。虚荣心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心强的孩子在成长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说谎,情绪不稳定,不认真学习,缺乏意志力等。

    (十)留守儿童性意识比较明显。由于受生理因素或影视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或干扰,少儿常对某些在体育、文艺、学识以及外貌上特别出众者,在精神上引起共鸣,仰慕爱戴、心向往之,而且尽量模仿这些长者的言谈举动,以至入迷,或喜欢与异性同学靠近、交流和交往等等,性意识和性心理比较明显。

    三、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的建议

    (一)重视留守儿童亲情培养

    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或委托监管人要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通过定期亲情电话、信息交流,多给孩子温暖与关怀。同时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迫切需求,帮助解决问题,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2、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李静姐弟俩后来就在父母的改变下对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们父母回来了,他们都无动于衷,可后来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时,他们都很舍不得,因年龄小而更不懂事的李涛竟为此在父母走前两天没吃什么饭,令父母又一次喜忧参半。

    3、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在李静姐弟俩的教育上,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之间曾一度发生意见分歧,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紧张,这时只有他们的父母出来进行一定的协调、干预,才能保证家教力量的一贯性和一致性,防止过多的内耗。

    (二)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要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团体心理咨询。对有相同心理困扰的留守儿童,如人际关系困扰、不自信、早恋倾向等,可对他们进行团体心理咨询。

    2、开展对留守儿童心理训练。对有相同心理困扰的留守儿童,如情绪困扰、自卑、害怕困难等,可对他们进行心理训练。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可利用主题班会等时间,对班上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4、进行留守儿童学生个体心理咨询。对需要心理帮助的留守儿童,或有心理危机的留守儿童,可对他们进行单独的心理咨询。

    5、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信箱。学校至少设置一个心理咨询信箱,接收留守儿童心理求助来信。

    6、开通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电话。学校应设置一部热线电话,以答复留守儿童的心理求助。也可使用固定号码手机,与留守儿童进行心理交流。

    7、设置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学校可在宣传栏中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介绍一些心理健康常识性东西,来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意识。

    8、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小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办一份小报,刊登一些心理健康常识性东西,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感想也可以登载在报纸上。

    9、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各班班主任都要接受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心理咨询知识水平应该达到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水平。这项工作可由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配合学校来完成。

    10、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家长的配合,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作用与功能,让学校心理咨询师利用这个平台与家长交流,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向学生家长灌输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项工作可由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配合学校来完成。

 

 

 
上一篇:关于农村妇女就近(返乡)就业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洪湖市妇联关于关爱女孩工作的调研报告
 
 
 
鄂ICP备12011436号-1   copyright @2010-2011 荆州妇女网 网址:www.clrsit.com Email:jingzhoushi@hbwomen.org.cn 主办单位:3654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