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农谷”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作为省级战略,荆门实施,这是机遇对荆门的历史性惠顾,也是对全市妇联组织的重大考验。作为党联系广大妇女的桥梁和纽带,充分调动广大妇女的积极性,全面激发广大妇女参与“中国农谷”建设的热情与激情,发挥妇女“半边天”在“中国农谷”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各级妇联组织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妇联组织在“中国农谷”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妇联组织是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在组织妇女、引领妇女、服务妇女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起着其他组织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优势必将在“中国农谷”建设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一是政治优势。妇联组织起着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社会支柱,是党和政府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帮手。妇联组织代表的是占人口半数的女性群体利益,在人民群众心中具有高度的信誉度和公信力,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中国农谷”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全市广大妇女同志的团结奋斗和全面参与,团结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中国农谷”建设,是历史赋予妇联组织的重要任务。
二是资源优势。全市现有妇女146.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8%。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妇女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其中发挥了“半边天”的巨大作用,这使妇联的工作触角得以延伸到社会各领域、各层面,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争取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可以吸收一切可以整合的社会资源,可以为“中国农谷”建设积累丰富的人脉资源。
三是工作优势。全市现有市、县、镇、村等各类妇女组织1815个,涵盖全市各阶层、各类别,已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健全的城乡组织网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各级妇女组织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在组织动员妇女参与三个文明建设,推进三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妇女组织中还有一支党性观念强、组织观念强、奉献精神强、服务意识强的干部队伍和专(兼)职妇女工作者,这些都为“中国农谷”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四是载体优势。在长期的实践中,妇联组织培育了“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特色品牌活动,全力推动了“春蕾计划”、“恒爱行动”、“金凤工程”等公益项目。这些都是妇联组织围绕党政中心、协调社会力量、凝聚妇女群众的创举。这些活动长则数十年,短则两、三年,并常常赋予新的内涵,始终换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必将成为妇联组织引领妇女参与“中国农谷”建设的有效载体。
二、妇联组织在“中国农谷”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建设“中国农谷”,不仅为荆门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为广大妇女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各级妇联组织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妇女参与发展的热情,另一方面还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切实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真正在建设“中国农谷”的全新实践中发挥“半边天”作用。
一是处理好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当好参与者。“中国农谷”是市第七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宏伟目标,湖北省委将其确定为“省级战略,荆门实施”,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妇联组织有义务,也有责任担负起引导妇女同志积极投身“中国农谷”建设的重任,但是在“中国农谷”建设中,政府是主导,政府部门是推进“中国农谷”建设的主力军,而妇联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不是政府的组成部门,不能履行政府部门在建设中的主导职能,其工作立足点就是“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在“中国农谷”建设中只能是有限的、有序的参与,在策划活动、实施项目、培训人才等方面,必须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沟通,避免出现活动脱节、不符实际、重复操作等问题。
二是处理好与其他团体的关系,当好同行者。作为省级发展战略,全市上下正高举“中国农谷”旗帜,奋力推进“中国农谷”建设,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的进度目标,“中国农谷”建设已成弯弓之势。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市各社会团体正积极投身“中国农谷”建设大潮。但由于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代表和维护的利益群体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关系,在参与“中国农谷”建设中,妇联组织必须要正确处理与其他团体、组织的关系,当好同行者。特别是对一些涉及多方面利益的问题,必须注意从男女平等的视角参与解决,防止大包大揽,也避免与其他社会团体、组织“撞车”。
三是处理好与妇女群众的关系,当好代表者。李鸿忠书记指出,“中国农谷”要以造福人民群众为落脚点和根本目的,全力打造“富民之谷”,让人民群众在“中国农谷”建设过程中同步共享发展成果。妇女群众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谷”建设成果必将惠及广大妇女群众。妇联组织就是代表和维护妇女的权益,参与“中国农谷”建设的落脚点也在于发展妇女自身,维护妇女权益,参与建设的成效最终也要由妇女群众来评价。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为妇女服务的意识,明确参与建设的根本目的,避免无所作为。
三、妇联组织参与“中国农谷”建设中的现实途径
妇女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农谷”战略的实施,为妇女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妇联组织要找准参与“中国农谷”建设的切入点,从解决妇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利益问题入手,努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党政所急上做文章,在妇女所需上下功夫,在妇联所能上创特色,团结和带领广大妇女群众在参与“中国农谷”建设中共创新生活、共享新成果、共图新发展。
一是在“产业之谷”创佳绩。李鸿忠书记指出,“中国农谷”姓“农”不唯“农”,必须以产业为支柱和核心。打造“产业之谷”是“中国农谷”建设的基础。妇联组织要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为妇女群众参与“产业之谷”建设打造平台、创造条件。要积极培育“妇”字企业。通过深入开展“双学双比”,大力推进“巾帼创业”活动,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和扶持“妇”字号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开发研制新产品,依靠特色立足市场,占领市场。要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以争创全国、全省“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和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的作用,使之成为妇女学技术的活课堂,抓发展的示范场,创产业的排头兵。要加强妇女创业扶持。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内外的产业发展动态,引导妇女群众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特点、产业发展的经济项目。进一步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的作用,推动贷款资金、技术培训、项目推介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为妇女群众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在“绿色之谷”建新业。打造“绿色之谷”特色是生态。各级妇联组织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引导妇女群众投身“绿色之谷”建设。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活动。要立足家庭这个传统工作领域,依托“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和谐家庭”等活动的载体优势,大力开展绿色家庭、节约型家庭、环保型家庭、平安家庭等特色家庭创建活动,推动节能减排进家庭、进社区。启动“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宣传介绍低碳生活经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主张低碳消费,引导广大妇女追求环保、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生态新理念,为建设“绿色之谷”作出贡献。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联合相关部门在全市广大农村妇女中开展“清洁家园、妇女先行”活动,以“农村环境有明显改善”为目标,以“清洁卫生、无害处理、简便实用、群众欢迎”为要求,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操作标准,引导广大妇女开展清脏、清乱、清障活动,搞好绿化、美化和净化,在打造“绿色之谷”,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上有新作为。积极推进造林绿化活动。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开展“四边”绿化活动,以“三八”绿色工程为依托,鼓励、帮助有能力的女能手认领和承包荒山、荒地,领办和创建苗圃、果园和花卉基地等,建设绿色乡镇、绿色社区、绿色村庄。
三是在“创新之谷”显身手。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打造“创新之谷”是“中国农谷”建设的动力源泉。各级妇联组织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引领妇女群众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在打造“创新之谷”中开创新天地。创新思路。针对部分妇女思想解放不够、信心不足的现状,要引导妇女积极参与“中国农谷”建设,大力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鼓励她们在参与中发展,在创造中前进;要引导妇女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超常规发展意识,彻底摒弃自卑、依附、顺从的心理弱势;要引导妇女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努力在“中国农谷”的全新实践中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途径。创新技术。以“巾帼建功”、“巾帼文明岗”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增强广大妇女自主创新意识,主动在自身岗位上开展技术创新,推广运用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科学研究新成果。加强与科技部门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推广计划,推动妇女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和受益人。创新载体。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的发展理念,构建妇女参与“中国农谷”建设的新载体,从“彰显妇联特色、影响大、效果好、妇女群众欢迎”的角度入手设计活动载体;要结合“中国农谷”建设要求,深化“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主题活动,不断完善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调动广大妇女学习的热情、参与的热情、奉献的热情。
四是在“富民之谷”作贡献。打造“富民之谷”是“中国农谷”建设的落脚点和终极目标。让妇女群众在参与“中国农谷”建设中创业致富,是妇联组织参与“中国农谷”建设的重心。各级妇联组织要把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引领广大农村妇女科技致富、转移致富、创业致富。实施“带动”计划,加快妇女劳动力转移步伐。要在帮助农村妇女转变观念、提高转移就业技能、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打造转移就业品牌、保护转移就业积极性上下功夫,提高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妇女转岗就业的能力,促进农村妇女离土致富。实施“提升”计划,增强妇女就业能力。以市妇女创业培训中心、妇联家政服务培训基地为依托,整合各类资源,开展SYB、家政、月嫂等实用技能培训。组织女能人、女专家,深入农村传授致富经验和种养殖实用技能,不断增强妇女创业就业能力。实施“帮扶”计划,带动弱势妇女致富。深入开展“妇联班子走亲戚”、“六个一”、“五访五助促发展”和“巾帼救助行动”等扶贫济困活动,采取项目扶贫、拉手扶贫、科技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村妇女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转自湖北妇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