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是每个家庭增收致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她们既有照顾家庭、又有增加收入的双重需求。如何满足妇女群众这一双重需求,实现其居家灵活就业,丹江口市妇联成立了专题调研组,深入到全市20个镇办(处、区),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对我市妇女手工制品行业发展基本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立足妇女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进行了一系列摸索和尝试,收获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为今后更好促进妇女在手工制品行业实现发展和作为积累了经验。
一、我市妇女手工制品行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手工制品有发展基础。丹江口市历史文化悠久,民间活跃着一大批擅长钩、编、织、缝、绣等各种手工技艺的能工巧妇。蚕丝地毯、绣花鞋垫、千层底布鞋、均州老土布等传统手工艺品享誉全国,剪纸、蛋雕、草编、制陶等部分民间传统工艺,还相继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经营模式主要为家庭作坊式、店铺经营式和自娱自乐式。家庭作坊式主要是妇女自己在家进行成品制作,然后委托相关店铺销售,或按照客户订单进行设计制作;店铺经营式是集材料销售、成品销售和技术指导于一体的经营模式,如丝毯、十字绣、毛衣编织、串珠编织等店铺,但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发展能力有限;自娱自乐式是妇女群众完全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在家制作一些手工制品,或满足自需、或馈赠亲友、或委托销售。
3、经济社会效益日渐显现。在和妇女群众座谈时,妇女们说:“如果在家搞手工制品,既不耽误照顾小孩,又能增加收入,时间又灵活,非常愿意从事这项无投入风险、无高技术含量的行业。”手工制品行业投资少、风险小,从业店铺及企业一般有固定销售收入,能实现微小盈利,甚至市内部分产品紧俏的手工制品企业年产值能达到30余万元。同时,该行业就业门槛较低、方式灵活,劳动强度不大,从业者以35—50岁的农村留守妇女、城镇家庭妇女居多,年人均可增加家庭收入4000元左右。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从业妇女愉悦了身心、照顾了家庭,促进了社会稳定,因此该行业吸引了不少妇女加入。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妇女手工制品行业存在以下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1、技艺种类单一,以十字绣、毛线编织、千层底布鞋、绣花鞋垫等全国各地较为普遍的工艺为主,缺乏地域特色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2、操作设备普遍陈旧落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不能有效结合,达不到行业化发展规模,产品设计研发不够,产品种类少,花样品种更新不快,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意识不强;
3、缺少行业带头人和开拓市场的经纪人,没有一批手工制品行业示范基地,形不成示范带动效应;
4、我市手工制品行业目前处于自由发展和妇联初级组织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很难形成自己的行业特点和规模,形不成行业整体优势。
总之,我市妇女手工制品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一条品牌化、规模化、行业化的发展路子。为此,在看到妇女手工制品行业有着较大发展潜能、妇联组织引导妇女在该行业大有可为的同时,我们也深感发展妇女手工制品行业任务艰巨,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与实践。
二、市妇联所做的工作
(一)搭建展示交流平台。调研中我们挖掘整理了大批妇女手工制品,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为让社会公众对这个新兴行业加以认识了解,同时为从业妇女搭建一个展示技艺、学习交流的平台,今年3月我们与市文体局联合举办了“巧手编织美好生活·巾帼创业彰显风采”全市首届妇女手工制品展示会,共展示妇女手工作品380余件,涉及丝毯编织、纸艺、刺绣、泥塑、草编、板画、木雕、根雕、珠绣等25大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此次活动,既展示了我市妇女心灵手巧、勤劳智慧的精神风貌,又得到了市四大家主要领导的肯定和称赞,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道丰盛的历史民俗文化“大餐”,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从业妇女的干劲,也更加坚定了妇联组织带领妇女群众发展手工制品的决心。
(二)主动服务力促发展。针对妇女群众的热切需求,我们依托“巾帼家政技能培训工程”,专门举办了4期妇女手工制品技能培训班,培训丝绢花制作能手200余人。针对普遍存在的发展瓶颈问题,我们深入走访了一批手工制品创业女性,主动为山核桃手工制品制作者刘传芬、手工丝毯经营户周正霞等创业妇女提供服务,帮助她们进行产品研发、商标注册、知识产权申报。就创业资金普遍匮乏的问题,加强与就业、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开通妇女小额信贷绿色通道,帮助创业妇女申请小额信贷,目前已帮助10余名妇女申领到小额信贷共计50余万元。尤其在手工制品展示会后,越来越多的从业女性登门,欣喜地反馈发现了新的商机、争取到了更多订单。现年45岁家住均州路办事处东风社区的王增慧,她用毛线编织的抱枕、座垫做工精美,在展示会上被评为优秀作品。她到市妇联领取奖金时十分感慨地说,以前只知道编些小玩意儿送给亲朋好友,没想到还能变成商品到市场上卖,展示会后很多人主动找她购买产品,靠垫甚至还销到了十堰市区。现在,她每月可固定增收1800元左右,同时还带动了5、6名妇女学习编织技术。王大姐还说计划开家毛线编织店,希望妇联组织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帮助妇女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三、妇女手工制品行业发展的启示
通过前期的调研和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把发展手工制品行业作为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的突破口,是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同时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也为此提供了发展契机。总结做法和经验,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妇女自我发展需求,为手工制品行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我市现有人口46万,其中妇女成年劳动力约10万人。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市约有农村留守妇女3.5万余人,除传统农业生产外,她们在手工制品行业也有非常强烈的就业创业意愿,但由于各方面的制约,难以实现新领域的就业创业。与此同时,手工制品行业适合女性心灵手巧的特点,并且是一个可吸纳就业人员多、资金设备投入少、风险相对较小的行业,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工厂”,这些都正好契合广大城乡待业妇女实现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妇女群众的内在发展需求和丰富的妇女人力资源,为手工制品行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二)妇联组织倾力参与,为手工制品行业发展提供了组织服务。一直以来,各级妇联组织都致力于在党政最关心、最重视的妇女就业的民生问题上抓出成效。作为“妇女创业就业促进行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妇联带领各基层妇联组织,对妇女进行免费的手工制品技能培训、举办手工制品展示会及开展评选活动、向上级妇联积极争取申报手工制品创业就业基地、为手工制品公司争取资金支持等,并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妇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决心让广大妇女动心,妇联的信誉让广大妇女放心,妇联周到的服务让广大妇女暖心,妇联组织的倾力参与,为妇女手工制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组织服务。
(三)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为妇联组织和妇女群众增强了发展信心。发展手工制品行业不仅安置了城镇下岗妇女就业,带动了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增收致富,还愉悦了妇女身心,促进了社会稳定,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在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和十堰市委妇女工作会议上,省委、十堰市委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妇联和妇女工作的意见》,均明确提出要扶持手工制品等妇女创业就业特色行业做大做强。年初,市委常委会议专题听取了市妇联关于促进妇女在手工制品行业发展的情况汇报,要求市妇联深入挖掘特色妇女手工制品,探索妇女居家就业新模式,促进城乡妇女发展致富。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也亲自帮助市妇联研究发展手工制品行业的措施。在全市手工制品展示会中,各镇办(处、区)党政负责人高度重视,为基层妇联参与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党政重视、政策支持的不断强化,增强了妇联组织和妇女群众参与妇女手工制品开发的信心。
(四)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手工制品行业发展提供了上升空间。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工业生态旅游城市”的关键时期,“旅游品牌化”的目标定位,要求市场必须拿出突显生态环保理念、独具地方特色标识、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名牌旅游产品。而妇女手工制品的自身属性,决定其非常适合作为旅游产品来开发。同时,我市还有着一批诸如宏俊丝毯厂这样产品紧俏、畅销海外的手工制品企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为发展手工制品行业提供了上升空间。
四、推动妇女手工制品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发展妇女手工制品行业是大势所趋、大局所需、家庭所愿、妇女所长,妇联组织在服务妇女发展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也将竭尽所能为妇女群众提供服务。但单凭妇联组织一己之力难以推进该行业的发展壮大,各项工作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为促进手工制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有利环境,引导妇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特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围绕全市发展中心,明确行业发展方向。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特色魅力所在。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丹江口市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但我市的旅游产业也面临旅游商品研发不足、游客很难买到称心的旅游纪念品的突出难题。那么在手工制品行业发展上,可以依托旅游行业来打“民俗文化旅游牌”。市委常委会议也明确要求妇联、旅游、农业等部门加强沟通,共同开发妇女手工制品旅游产品。因此,手工制品行业发展,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建议由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推进手工制品行业发展、促进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指导性意见,为行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或者在制定《加快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时,适当考虑妇女手工制品行业的发展措施,进一步细化今后一个时期行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二)制定部门联动机制,凝聚扶持手工制品企业发展合力。针对我市手工制品行业企业普遍弱小、无法承担开拓市场的难题,建议由市政府成立扶持、开发妇女手工制品行业的协调组织,组织成员单位研究市场开发和我市资源的利用,落实部门责任,在措施方法、资金投入和督促指导等方面给予组织保障,扶持妇女手工制品企业做大做强。建议工商、税务、商务等部门提供相应政策服务,在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办理中简化登记注册手续,适当放宽注册资本限制条件,落实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建议劳动就业、农业、科技等部门,在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时,适当增加手工制品技能培训计划。建议人社、财政、金融等部门,利用项目贷款和再就业循环金扶持妇女创业,对下岗失业妇女创办的小型手工制品企业进行可行性分析指导,并以小额信贷等形式提供启动资金。部门联动的机制形成,必将为企业发展带来动力。
(三)加强手工制品研发设计和品牌推广,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产品研发上,必须解放思想、放开眼界,不必一味求新求奇求特。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对枝江步步升布艺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学习,惊叹小小的手工布鞋市场最低售价达200元,一年能创造3000多万产值,该品牌还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此外,他们将布鞋生产与休闲旅游观光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文化旅游村,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发展模式。由此可见,只要敢创新、善谋划、勇尝试,传统工艺亦可以焕发新光彩、做成大行业。建议我市学习借鉴别的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强传统手工制品的升级创新,在保留产品原汁原味特色的同时,加入地方元素,赋予时代内涵,提高手工制品的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和时尚性。例如受到市妇联启发,宏俊丝毯厂已逐步将“丹江口大坝”、“武当蜜桔”、“地理标志产品——翘嘴鲌”等丹江口特产融入产品创作中,突显了地方特色。同时,品牌是企业的生命,没有品牌的创立和推广,企业难以实现长远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鼓励帮助有创业条件的妇女,如山核桃手工制品经营户刘传芬等优秀女性申请知识产权和注册产品商标。妇女手工制品行业要发展,必须立足长远,通过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形成行业发展网络。一是培育妇女手工制品示范基地。基地是行业发展最好的“推进器”,可以依托符合条件的企业或经济实体,创建一批具有发展潜能的市级“妇女手工制品创业示范基地”,开展妇女手工制品展评、培训活动,并拉长行业服务链条,将基地打造成为集培训、展示、销售、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生产销售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使基地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引擎”。二是构建行业发展网络。建议将全市零散的妇女手工编织点进行网络化整合,实现大企业、小企业、个体作坊联动,在全市形成以市级妇女手工制品培训研发基地为龙头、各镇办加工站(点)为基点、“企业+基地+妇女”为模式的妇女手工制品行业发展网络,推动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五)实施“人才培优工程”,提高从业者能力素质。一是要培训一批优秀技术人才。我市大部分手工制品企业面临招工难、招熟练工更难的问题。建议妇联、劳动、农业、科技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养一批专门人才。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妇女就业观念,动员妇女群众通过学习实践将个人兴趣爱好发展成一项生存技能,从而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是要培育一支优秀经纪人队伍。行业发展需要懂市场、会营销、有闯劲的组织者和带头人,要加大优秀手工制品经纪人的培养和宣传,发挥经纪人拓宽营销渠道和示范带动作用。
(六)组建妇女手工制品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手工制品行业向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最终还是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或合作社来规划发展前景、形成产业集群。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建议由妇联组织牵头成立市妇女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尝试注册“水都巧姐”商标品牌,强化行业自身发展意识。扶持建立手工制品基地,集聚智慧和挖掘潜能,推行统一研发、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妇女手工制品合作社可以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市内外手工制品的技术合作交流,为会员企业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合作社还可以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会员企业及妇女创业带头人的共同要求,依法为会员协调与各职能单位间的关系,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为会员企业解决难题。
下一步,市妇联将对妇女手工制品行业发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外出考察活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成熟经验,努力为开拓更多妇女手工制品发展路径而不断探索实践。
(转自湖北妇女网) |